南华真经注疏解经.33卷.晋.郭象注.唐.成玄英疏.宫内厅书陵部藏.室町时期抄本

文件大小1.6G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10
立即购买

永乐大典

《永乐大典》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、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。初名《文献大成》,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22877卷(目录60卷,共计22937卷),11095册, [1]约3.7亿字,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。
永乐元年(公元1403年),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,造福万代。宗旨是“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”。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(规模147人),一年后修成《文献大成》,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,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,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(累计达3000多人),于永乐五年(公元1407年)定稿,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全书于永乐六年(公元1408年)抄写完毕。
《永乐大典》正本杳无音讯,但大典副本却惨遭浩劫,大多毁于火灾和战乱,也有相当一部分被后人以修书之名窃走,现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。《永乐大典》内容包括经、史、子、集,涉及天文地理、阴阳医术、占卜、释藏道经、戏剧、工艺、农艺,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。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在“百科全书”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《永乐大典》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,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。

文件大小17G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50
立即购买

古文渊鉴

《古文渊鉴》,六十四卷,清圣祖玄烨选,清徐乾学等编注,清康熙四十九年(1710年)武英殿刻五色套印本。版框19cm×13.5cm。半页9行,行20字,小字双行,字数同,无行格,上下小黑口,双顺黑鱼尾,四周单边。卷端题“古文渊鉴御选”6字,题下署“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臣徐乾学等奉旨编注”。卷前有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《御制古文渊鉴序》,序末钤有康熙“稽古右文之章”及“体元主人”宝玺各一。每卷前皆有本卷目录。

文件大小1.87G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10
立即购买

千字文

宋高宗赵构的《千字文》是南宋时期的一件书法艺术珍品,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。赵构作为南宋开国皇帝,不仅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建树,在文化艺术领域也颇有造诣,尤其擅长书法,师法“二王”(王羲之、王献之),其书风兼具晋人韵致与唐宋法度。

以下是对赵构《千字文》的深度解析:

一、《千字文》的历史背景
《千字文》的起源:
《千字文》原本是由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撰的一篇启蒙读物,全文共1000字,无一字重复,内容涵盖天文、地理、历史、伦理等多个方面,被誉为“天下第一奇文”。由于其文字优美、结构严谨,成为历代书法创作的重要蓝本。

赵构书写《千字文》的动机:
赵构书写《千字文》,既是个人书法兴趣的体现,也是为了彰显文化修养和帝王风范。他在南宋建立之初,面对金兵南侵、朝廷动荡的局面,希望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凝聚人心,巩固统治。同时,赵构本人对书法有着深厚的兴趣,他将书法视为修身养性、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。

二、赵构《千字文》的艺术特点
书风承袭“二王”:
赵构的书法以“二王”为宗,追求晋人书法的潇洒自然和优雅灵动。他的《千字文》用笔流畅,结体匀称,点画之间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气韵。这种风格既体现了他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理解,也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追求。

笔法细腻,线条柔韧:
赵构的《千字文》以行楷为主,笔法细腻而富有变化。他善于运用中锋行笔,使线条显得圆润饱满;同时通过提按、顿挫等技巧,增加了字形的动态感。例如,“天地玄黄”四字,起笔稳健,转折自然,收笔利落,整体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。

章法布局讲究:
在章法上,赵构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,以及行与行之间的节奏变化。他的《千字文》整体布局疏密有致,既有紧凑之处,也有舒展之态,给人一种张弛有度的视觉享受。

气息平和,意境深远:
赵构的书法风格不同于北宋书家如苏轼、黄庭坚等人的豪放洒脱,而是更接近于晋唐时期的典雅蕴藉。他的《千字文》整体气息平和,没有过多的夸张或张扬,反而透出一种内敛的贵族气质,符合宋代士大夫阶层追求“中和之美”的审美取向。

三、赵构《千字文》的文化价值
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:
赵构的《千字文》不仅是对“二王”书法传统的继承,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创新。他将晋唐书法的韵致与宋代文人的理性思考相结合,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。这种风格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,尤其是在南宋及元明时期的书法发展中起到了桥梁作用。

政治意义的体现:
赵构书写《千字文》并非单纯的个人爱好,而是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。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经典,他试图塑造自己作为一位“文武双全”的理想君主形象。此外,《千字文》的内容涉及治国安邦的道理,赵构借此表达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期望。

文化自信的象征:
南宋时期,虽然国家处于外敌威胁之下,但赵构仍然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他的《千字文》正是这种文化自信的象征,表明即使在乱世之中,中华文明依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。

四、赵构《千字文》的局限性
尽管赵构的《千字文》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,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:

缺乏个性化的突破:
赵构的书法虽然工整秀丽,但过于强调对“二王”风格的模仿,缺乏鲜明的个性化特征。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显得较为保守,未能完全摆脱前人的影子。

形式大于内容:
赵构在书写《千字文》时,更多关注的是书法的形式美,而对内容的理解和诠释相对较少。这可能与他作为皇帝的身份有关,毕竟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兼顾政务与艺术创作。

五、总结
赵构的《千字文》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件重要的作品,它不仅展示了赵构个人的书法造诣,也反映了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。从艺术角度来看,赵构的书法风格融合了晋唐的韵致与宋代的理性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宫廷书风”。从文化角度来看,他的《千字文》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结晶,更是南宋王朝在乱世中寻求文化认同和精神寄托的象征。

对于现代读者而言,欣赏赵构的《千字文》不仅可以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,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位古代帝王在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平衡之道。这种平衡正是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智慧之一。

通过网盘分享的文件:赵构千字文
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1rjDxfwFj4fI7G3ebVV_93w 提取码: 54xs

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-三十二卷

下载地址: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20
立即购买

褚遂良 《雁塔圣教序》

《雁塔圣教序》立于唐永徽四年,唐褚遂良书。此碑最有褚家之法,结字较欧、虞舒展,笔法变化亦多。

  汇品:

  明 盛时泰:《三藏圣教序》,世传二本,余赏评之,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,痕迹俱无,褚书如孤蚕吐丝,文章具在。然今藏书之家,右军之刻多有,而中书之搨仅见。简翁此帙,纸墨两精,原溥可以保矣。(《苍润轩碑跋》)

  清 包世臣:河南《圣教序记》其书右行,从左玩至右,则字字相迎;从右看至左,则笔笔相背。噫!知此斯可与言书矣。(《艺舟双楫》)

TIF格式下载: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10
立即购买

宋版伤寒论

宋版伤寒论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20
立即购买

五行精纪(存卷01至33).宋.廖中撰.清代海虞瞿氏恬裕斋抄本

五行精纪(存卷01至33).宋.廖中撰.清代海虞瞿氏恬裕斋抄本

隐藏内容需要支付:¥10
立即购买